5月20日,中央财经大学2025年专题学术讲座在学院南路校区学主教319举行。此次讲座邀请到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周雪光教授,分享题为《大时代变迁与现实社会建构:一个观念史的线索》的精彩研究。本次讲座由社会与心理学院院长李国武教授主持。王建民、孙薇薇、王修晓、艾云、赵思博、张樹沁、崔萌等多位老师和同学参加了此次学术讲座。

讲座伊始,周雪光教授指出当前社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大转型”,这一时代以高度不确定性、非线性发展和社会制度多样化路径为特征,对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社会基础产生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讲座以“现实的社会建构”为线索,从知识社会学视角切入,梳理 19世纪至21世纪社会学两百年间“社会兴起”与“转型”过程中“现实的社会建构”观念史脉络。
周雪光教授以波兰尼《大转型》为理论主线,将19世纪界定为“波兰尼时代”。该时期的社会转型表现为从封建割据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自发秩序瓦解了传统社会组织方式,催生市场与社会的“双重运动”——市场扩张与社会自我保护并行。传统社会以“附近”为核心,依赖社区互动、地方性权威维系凝聚力。而民族国家通过公民权利、政治吸纳等自上而下手段建构全体社会“想象的共同体”,形成以宏大叙事为特征的“中心化”演化路径。在观念史线索方面,19世纪的社会学理论呼应了这一转型。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传统社会的重构,涂尔干提出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韦伯则聚焦科层制与理性化进程。这些理论共同指向国家-社会“中心化”发展的变革范式。
周雪光教授认为,20 世纪下半叶,西方社会进入到“后波兰尼时代”。理性化进程加速,现代化在推动进步的同时引发反思与抵制。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思潮兴起,批判权力结构与主流意识形态,“作者已死”等观念消解了权威文本,推动社会价值体系“去中心化”。不过,周教授强调,“中心化”过程与“去中心化”过程并非线性替代,而是并行互动、此消彼长,共同塑造了当代社会的面貌。

聚焦当下现实的社会建构,周雪光教授指出互联网与虚拟社区重构了社会联结机制,传统“附近”被游戏、网络平台和虚拟“朋友圈”取代。个体成为自我社会建构的中心,多重制度与主体性通过平行互动塑造现实。尤其是,语言作为意义生产的核心,其多义性、任意性及共享意义机制深刻影响社会现实。以个性化需求为中心的社会建构模式日趋凸显,诸多新兴文化形态正则折射出群体差异化的现实建构逻辑。
最后,周雪光教授指出,面对大转型时代的社会变迁,社会学的反思与革新成为必然。现有社会学研究范式多聚焦社区、单位等实体组织,偏重国家权力与正式制度分析,难以解释中心化时代的社会现实构建的复杂性。大转型时代要求社会学超越传统研究范式,关注虚拟社会、网络群体等新兴现象,思考“谁的现实”“谁的附近” 等核心问题。通过研究范式、理论视角和概念工具的创新,在变动不居的社会中捕捉暂时的共识,破除“理性神话”,直面现实以开拓新的研究课题与思路。
在交流互动环节,现场师生踊跃发言,围绕技术变化对社会建构的影响、共同文本的丧失及其社会后果、后工业社会的特点、历史终结与中心化的关系、“碎片化”的社会建构、网络群体的影响以及新现象的研究价值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次讲座在各位老师和同学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人:王建民
审核人:王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