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5月13日  星期二

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 正文

【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央财经大学2025年专题学术讲座第12期:Does Unconventional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Contribute to the COVlD Inflation Surge

发布日期:2025-04-23     点击:

4月17日,金融学院在沙河校区学院楼3号楼127会议室举行中央财经大学2025年专题学术讲座。此次讲座邀请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张际副教授,分享题为《Does Unconventional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Contribute to the COVID Inflation Surge》的精彩研究。本次讲座由金融学院黄志刚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张际简要分析了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疫情期间,美联储采用四轮量化宽松(QE)并配合财政部多项大规模财政救助计划。美国社会舆论普遍将2021‑2023年的高通胀归因于这些非常规政策,但迄今缺乏系统证据说明此因果链是否成立。厘清该问题有助于准确评估政策工具箱,为今后危机应对提供依据。

随后,张际详细介绍论文研究设计。首先,研究团队通过事件研究法、向量自回归模型、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从一般均衡视角分析了非常规政策对疫情期间通胀激增的影响。此外,作者基于通胀、失业(或产出缺口)与货币政策指标(联邦基金利率等)数据,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比较常规与非常规政策冲击的脉冲响应。作者还从州级层面,测算估计了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并且利用面板数据估计转移支付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为剖析机制,研究团队进一步构造包含金融摩擦的TANK模型,推导得出包含QE与转移支付的IS曲线与菲利普斯曲线。最后,为了从供给侧解释模型的理论含义,基于全国层面的菲利普斯曲线,分析了QE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并且基于美国州级层面的菲利普斯曲线,分析了转移支付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事件研究法结果显示,在不同的金融工具,无论是QE还是财政转移,以及不同事件窗口下,非常规政策并未对通胀预期产生方向性的影响。VAR结果揭示,通胀对非常规政策冲击的反应幅度小于对常规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幅度,非常规政策冲击对通胀的总体一般均衡效应接近零。基于州级层面的菲利普斯曲线检验,印证了理论模型的机制含义,转移支付对通胀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这一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上述结果意味着非常规政策虽然能从需求侧提升通胀率,但由于非常规政策从供给侧对通胀率的负向影响更为明显,两类效应相互抵消,最终得出结论:疫情时期的非常规刺激政策并非是20212023年通胀高企的主要成因。

交流互动环节,与会者围绕论文理论模型的亮点、内生性处理、结构式估计等问题展开积极讨论。

撰稿:田诗文、唐宝时

审核:王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