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项目管理】中央财经大学重大研究支持计划“宏观发展经济学研究”陈斌开教授团队招募团队成员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1-04-14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落实学校科学研究“创新发展”战略,着力提升学校科研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产出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性学术成果,学校决定启动“中央财经大学重大研究支持计划”。“重大研究支持计划”是学校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加强有组织科研的重要举措。科研处依据主持并完成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近5年高水平科研成果发表等指标在全校遴选学术带头人,经专家评审后,确定支持计划团队负责人。科研处协助团队负责人在全校范围内招募、扩展研究团队成员,并给予团队连续3年一定的科研资源支持。

现发布《中央财经大学重大研究支持计划 “宏观发展经济学研究”陈斌开教授团队招募团队成员的通知》:

一、陈斌开教授简介

陈斌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结构失衡,长期关注消费需求不足、收入分配恶化和产业结构失衡等重大问题。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期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学术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认可,论文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首届中国城市百人论坛“青年学者奖”等多项高质量奖励;获得多项国家级、北京市人才称号;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

代表性论文

1.陈斌开、李银银,“再分配政策对农村收入分配的影响——基于税费体制改革的经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

2.陈斌开、张川川,“人力资本与中国城市住房价格”,《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获第十五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经济类唯一一等奖论文。

3.陈斌开、林毅夫,“发展战略、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第81-102页。《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13年第6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13年第19期转载。

4.陈斌开、陈思宇,“流动的社会资本:传统宗族文化是否影响移民就业”,《经济研究》2018年第3期。

5.申广军、陈斌开(通讯作者)、杨汝岱,“减税能够提振宏观经济吗”,《经济研究》2016年第11期。

6.张川川、陈斌开(通讯作者),“社会养老能够替代家庭养老吗?”,《经济研究》2014年第11期。

7.李涛、陈斌开(通讯作者),“家庭固定资产、财富效应与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经济研究》2014年第3期,第62-75页。

8.陈斌开、杨汝岱,“土地供给、住房价格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基于中国城镇住户调查(UHS)数据的微观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13年第1期,第110-122页。首届中国城市百人论坛“青年学者奖”获奖论文。

9.黄少安、陈斌开(通讯作者)、刘姿彤,“租税替代、财政收入与政府的房地产政策”,《经济研究》2012年第8期,第93-106页。

10.徐建炜、纪洋、陈斌开,“中国劳动力市场工资粘性的估算”,《经济研究》2012年第4期,第64-76页。

11.陈斌开、李涛,“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现状与成因研究”,《经济研究》(消费金融专辑)2012年1月,第55-67页。

12.杨汝岱、陈斌开、朱诗娥,“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农户借贷行为研究”,《经济研究》2011年第11期,第116-129页。

13.李涛、史宇鹏、陈斌开,“住房与幸福:幸福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经济研究》2011年第9期,第69-82页。

14.陈斌开、陆铭、钟宁桦,“户籍制约下的居民消费”,《经济研究(消费金融专辑)》,2010,第62-71页。

15.万晓莉、霍德明、陈斌开,“中国货币需求长期是否稳定?基于开放条件下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第39-54页。

16.陈斌开、杨依山、许伟,“中国城镇居民劳动收入差距演变及其原因:1990~2005”,《经济研究》2009年第12期,第30-42页。

17.杨汝岱、陈斌开(通讯作者),“高等教育改革与中国居民消费”,《经济研究》2009年第8期,第113-124页。

18.许伟、陈斌开(通讯作者),“税收激励和企业投资”,《管理世界》2016年第5期。

19.陈斌开、张鹏飞、杨汝岱,“政府教育投入、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管理世界》2010年第1期,第36-43页。《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12年第5期全文转载。

主持课题

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研究”;

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转型发展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研究”;

3.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础性研究课题“地方政府、资源错配与中国多重失衡”;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金融抑制、资源错配与中国消费需求”;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经济转型与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住房、医疗和养老体制改革的影响”;

6.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从机会均等到结果平等:中国收入分配现状和出路”;

7.北京市社科基金一般规划项目“提升北京市文化消费需求研究:基于供需均衡的视角”。

二、研究方向:宏观发展经济学研究

1.扩大内需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金融危机至今,复杂的国际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愈发明显的不确定性,扩大内需对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愈发重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重要举措,更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扩大内需是形成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所在。然而,内需不足和供需失衡始终是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掣肘因素。

本研究拟以“扩大内需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为研究对象,梳理中国供需结构的特征事实,深入研究我国内需不足和供需失衡的现状和原因,构建我国供需动态平衡的高水平国内大循环的一般均衡理论框架。进一步地,本研究将提出扩大内需和促进供需动态平衡的政策路径,包括以收入分配等需求侧改革扩大有效需求、以供给质量升级适配和引领需求、以新型城镇化和新经济模式推动供需动态平衡等,对促进高水平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提供政策参考。

2.创新政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下,我国正面临严重的供给侧结构性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供给侧的适配性和引领性不足。一方面,供给体系难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升级要求,不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其所需的高质量产品;另一方面供给体系的颠覆性创新不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日益严峻。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供给质量,这一过程不可忽略创新的驱动作用。

创新在中国目前阶段五大发展理念中居于首位,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置于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其核心地位得到充分肯定。本研究将从理论上系统性探讨创新如何提升供给的适配性和引领性的理论机制与作用渠道,推动创新在贯彻核心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上的核心功能。此外,本研究将对创新政策进行研究,从政策的界定、量化、作用效果等角度剖析创新政策在提升供给质量中的核心作用,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进一步完善、更合理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撑。

3.机会均等与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同样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国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平等,不仅有悖于共同富裕的目标,更会扭曲内需结构并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

现有关于中国收入分配的文献多集中于研究结果不平等(如收入不平等和财富不平等),忽视了机会均等对于中国收入分配的核心作用。首先,教育机会不均是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金融市场机会不均是近年来中国收入分配持续恶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机会不均现象也呈现上升趋势,是我国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关键原因,城市劳动力市场机会不均等还将进一步影响农村收入不平等和社会流动性。改善中国收入分配应该从机会均等入手,形成“从机会均等到结果平等再到共同富裕”的良性路径。因此,本研究将从机会均等视角研究收入分配,试图厘清收入不平等各种不同影响因素的社会福利差异,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理论依据。

三、团队成员条件

1.对中国宏观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理论问题有较为浓厚的研究兴趣;

2.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能力,具有较好发表记录;

3.善于合作,工作责任心强。

四、工作组织程序

欢迎符合团队成员条件的老师联系科研处项目管理科,并发送个人学术简历至xiaonan@cufe.edu.cn。入选老师将作为团队成员,与陈斌开教授合作开展“宏观发展经济学研究”。

联系人:南荣素,联系电话:62288342。

科研处

2021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