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中央财经大学2025年专题学术讲座暨社会与心理学院午间沙龙于学院南路校区图配楼514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研究中心长聘副教授周羿老师和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雷子慧,带来题为“Can Education Travel Upward? Children’s Schooling andParents’Finance”的专题报告。讲座由王修晓老师主持,李国武、丁志宏、张樹沁等多位老师和同学参加。

讲座伊始,周羿老师从“代际影响”的研究传统谈起,指出长期以来教育社会学更关注“从父母到子女”的社会流动路径,而对“向上影响”的考察相对不足。然而,伴随人均寿命延长与家庭共居时长增加,成年子女的教育是否可能反向影响父母,成为亟需探讨的新课题。围绕“子女教育是否能改善老年父母的金融福祉”这一核心问题,周老师展开精彩分析和讨论。
在研究设计方面,周羿老师团队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等大型数据库为基础,构建工具变量法识别策略,将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的分省时差作为外生冲击,识别子女教育年限的提升是否带来父母金融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子女受教育年限的增加显著提高了父母金融市场的参与概率、金融资产的总规模以及资产多样性。这一“教育反哺”效应,不仅在整体样本中成立,在子女与父母同居的家庭中更为显著。
进一步的因果机制分析发现,该影响部分通过提升父母的金融素养、信息获取能力(如互联网使用)与社会活动参与间接实现。此外,研究还考察了家庭内部教育与资源的互补或替代关系,揭示在父母教育程度较高时,子女教育的“放大效应”更为突出;而在财产积累上,子女教育可部分弥补父母教育的不足。
讲座最后,周老师指出金融行为并非孤立决策,与社会、文化与家庭结构等因素存在复杂的嵌套和交互关系。他呼吁社会学者应发挥专业优势,更深入地参与金融行为研究,从代际关系、社会网络、文化规范与制度安排等路径出发建构金融行为的社会学解释框架。
在交流互动环节,丁志宏和张樹沁两位与谈人就多子女家庭数量与质量的区分、家庭决策权的分配机制、不同时期金融产品所反映的金融实践异质性等问题与周羿老师展开了深入讨论。其他与会老师和同学还围绕工具变量的选择与设计、理论建构与变量测量、数据库使用的注意事项等问题做了精彩交流。本次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与互动中圆满结束。讲座启发在场师生重新思考教育与家庭、代际与金融之间的深层关联,拓展了社会学与金融研究的交叉视野。
撰稿人:陈雨欣
审核人:王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