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 正文

【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央财经大学2025年专题学术讲座第31期:传统的新生——本土优良政治如何可能

发布日期:2025-05-16     点击:

4月16日,中央财经大学2025年专题学术讲座暨经世济民大讲坛第11讲于沙河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教授,分享主题为《传统的新生——本土优良政治如何可能》的讲座。讲座由经济学院院长郭冬梅教授主持,经济学院多位老师和百余名学生参加。

姚洋教授首先从新作《良治:来自儒家政治的启示》的创作初衷开始讲起。启发于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学术研究,以及结合姚洋教授自身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良治》一书用现代哲学方法阐释先秦儒家思想,是构建新时代中国政治哲学的一个尝试。儒家是中国历史上的主流政治哲学,不同于诸子百家中的其他学术流派,儒家是入世的哲学,关注治理的问题,并由此发展出关于现实社会的理论。姚洋教授指出,有别于宋明理学发展阶段中讲究形而上、致良知等的理学和心学体系,先秦时期的儒学体系则更加开放,易应用于解决社会和体制等问题。

其次,姚洋教授围绕儒家政治的人性论、选贤任能等哲学基础,揭示了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政治和治理中的应用与影响。西方的人性观认为人性本恶,是相互竞争和猜忌的,而儒家则秉持人性是多样的、流变可塑的观点。通过引用《尚书》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他指出在我国历史中,很早便有了人本主义的概念,这些思想在历史上不断流传并为后世的民权主义提供了思想基础。

姚洋教授强调,儒家独特的人性观为选贤任能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使得选贤任能原则在现代中国得以继承和发展。他结合历史上的科举制度、现代社会的层级流动、中国官员的晋升机制、西方文明的冲击等现实背景,阐述了儒家的政治智慧对中国实现政治稳定和有效治理的关键作用。

胡志安副教授就讲座内容进行了感悟分享。他借由《良治》一书导言中的一段话鼓舞同学们:“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汲取养分,创造与西方自由主义民主不同的政治哲学和治理模式,让中国以一种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本书即为这方面的一个尝试。”希望老师同学们能在这条路上做出更多更好的尝试。

在交流互动环节中,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踊跃提问。多位老师和同学就选贤任能的分权和监督、天赋人权与民主的人权的异同、儒家和自由主义的关系、文明的周期、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新时代议题等与姚洋教授进行深入讨论。本次专题学术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撰稿人:钟卓琳、廖一喆

审核人:王立勇